支那這兩個字的出現最早的確是印度人音譯「china」兩字又誤用漢字下的產物
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交流…有心學中文而且願意尊重中國的外國人早就不用「支那」兩字稱呼中國了
尤其在二次大戰之後,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打敗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之後
西方文化裏「尊敬強者」的原則也開始適用於中國,一些帶有辱華味道的語言就在國際間消失,不再有人用了__至少不會在有中國人的場合公然使用,白種人至上者私裏怎麼講…咱也聽不到管不著了
而且在英文裏有關「種族、膚色」歧視的單字從來沒少過…歐美人士何必用到「支那」?
不識中文,使用拼音字母的西方人,懂中文的自然會用正確的中文,不懂中文的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
目前還稱「中國」為支x那的,只剩下愈來愈排外的日本人
尤其是一些極右的軍國主義份子
其實「支那」兩字本來也只是單純的音譯問題,還沒有所謂的歧視、辱華問題
__歷史典故大致就像第一篇回答裏所說的情形,我這裏也完全同意第一篇的精心解說
但我要補充的是
關於「支那」這兩個字何時變成帶有辱華的意思?
原因出在一百多年以前,大約是在清未中國國力衰微,心態上封閉保守
而不知對外的時候…
那時的中國人還有一點天朝上國的勢,問題出在太過傳統守舊的醬缸腦子,士大夫們偏生看不起「蠻夷」、抗拒一切西方的資訊
偏又錯過了西方「工業革命」、「文藝復興」&「大航海時代」的變化、影響
在人家歐洲的西方人強大了之後,本來經過萬里遠航,為了來到東方還誤打誤撞的先「發現新大陸」之後才找上『東方』的中國
初上門的還對中國保持一定的尊敬與友善
但當打交道的時間一久,發現這個大個兒「外強中乾」的時候,自然就不用客氣了
那時的中國的確也是因為老大當久了…一下子突然碰到力量不下於自己的異族,距離又遠到沒辦法以時間為武器,用「中華文化」同化、影響對方的時候,就慌了手腳亂了方寸
成了列強在中原共逐之「鹿」還自己跳下鍋去問了「鼎」
當中國無力抵抗西方的船堅炮利(現代科技)幾乎要被列強瓜分的時候
同一時間
情況類似的日本面對美國人的「黑船」扣關…卻在短暫的一陣混亂之後知道要「改革開放」好跟上時代的腳步
因而才有了後來的「明治維新」
維新之後的日本,在跟俄國的遠東軍隊較量過一場之後,發現自己不但不會淪為西方列強的「殖民地」境地,搞不好還有力量「殖民」別人…自然就開始找目標下手
也由於日本島國自然資源實在不足,換了誰來當日本統治者都一樣,向外擴張是必然的…唯一有的只會是「方法」上的問題,是慢慢的向外擴張還是狼吞虎嚥式的吃別人?
除了向南進東南亞之外,當然也看上了地大物博的中國
先是甲午一場戰爭搶走了台灣,從一戰戰敗的「德意志帝國」手裏接手佔了山東,從老毛子帝俄手裏搶了東北搞出一個偽滿州國還覺得不夠,居然「人心不足蛇吞象」的想吞下整個中國__才有後來的八年抗日戰爭
…這場仗可是從頭到尾都在中國人的土地上打的,不叫侵略還叫啥?進出?
日本人為了「進出」中國,第一步就是消除“中國”在日本的歷史上、日本民間記憶裏的「天朝上國」印象…自然得在「文化」上下足功夫
改寫歷史____改寫元代蒙古海軍打日本時的歷史,誇大「神風」的效應(天佑日本)是其一
明明可以正確的使用漢字,知道『中國』的漢字怎寫才對
卻大量的以「支那」代替『中國』
就是要為將來的入侵中國做島國國民思想上的準備____讓日本人忘了過去的歷史,渡海殺起人打起戰來才不會未戰氣先怯
就像現在台灣島上發生的「去中國化」教育改造一樣,都是為了政治的目的而在歷史、文化&語言文字上大動手腳,為了塑造一個語言、氣氛…
此後的歷史事實這也不再多說…
只是「支那」兩字在中國人的心裏,從此和在中國的土地上揮舞的日本武士刀綁在一起
臭了
所以對中國人而言
今天唯一「會把中國叫支那」的也只有曾經強橫侵略中國
卻又至今死不認錯,毫無悔意的日本
現在若有人對有血性的中國人以「支那人」相稱…
包你輕者換來一頓白眼、幾句臭罵,重者被打趴在地也是可能的